谚语格言中的传播原理
语言是人类使用历史最久远,而且最具有表现力的传播媒介。中国语言具有简练、形象的特点,它常给那些反映生活的哲理的思想以一种美的表达形式。特别是谚语和格言,生动而深刻,简洁而信息量大。这些特点是世界上其他语言难以比拟的。谚语、格言都属于熟语。谚语是流行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,大多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的经验。格言是可以作为准则的言简意赅的语句,一般都是以书面形式留传下来的。在中国大量的谚语、格言中,有相当一部分浓缩了传播的原理,能从多方面给我们有关的传播的启迪。
一、 表现传播的若干特性
不是从谚语、格言体现的原理来看,传播具有以下特性:
(一)传的普遍性
谚语说:"人有人言,兽有兽语",猩猩能言,不离走兽;鹦鹉能言,不离飞鸟","蚁穴居而知雨将至"。这说明传是普遍存在的,无论是人类,是动物界,都有信息传递。从内容上来看,日人们之间传得最多的是自己所从事的工作:"三句话不离本行。"其次是自己所熟悉的人:"谁人背后不说人,哪个人前不说人。"如果把传分成有意的传和无意的传,那么用来形容后者的也相当多,如:"言者无心,听者有意"、"墙有逢,壁有耳"、"没有不透风的墙"、"隔墙须有耳,窗外岂无人"、"|路上说话,草窝里有人"。还有格言云:"附耳之言,流闻千里"(《文子· 微明》),是说即使在耳边上说的悄悄话,也会流传到千里之外。既然传播会随时随地发生,"欲人勿闻,莫若勿言;欲人勿知,莫而勿为"。
(二)传的不可靠性
在古代,信息几乎都是靠口口相传,经过多次的传播后,与原信息就产生差异,甚至有很大的不同。于是有一些谚语说明了传的不可靠性。"三人成虎"这个谚语产生于2000年之前。据《战国策》所载,"夫市之无虎明矣,然而三人言而成虎。"又说,"闻三人成虎,十夫揉推,众口所移,毋翼而飞。"这是讲城市内本来无虎,由于传说的人多,令人信以为真,比喻流言可以耸动视听。又如"十里无真信"(传到十里以外的信息就未必真),"三人说着九头话","听风就是雨","听传言失落江山"(谓听信传言会造成很大的损失或危害),"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"。因此,人们对传言、传闻总结出了经验,即,"人言未必真,听言听三分"、"经目之事,犹恐未真,背后之言,岂能全信",也就是说,传言不可不信,也不可全信。
(三) 传的危险性
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,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,商品经济发展不起来,社会对各地的信息需求不旺,又没有可以迅速传递信息的技术手段这样,即不能传多少有利经济发展的事实和意见,又因为社会专制、政治封闭,也不能传多少有利政治开明、社会进步的事实和意见。然而,需要传播与沟通,是人类的天性。人们传得最多的自然是关于自己熟悉的人和事,也有表现在议政议官方面的。而传播有关周围人和事的是是非非,最容易招致麻烦甚至祸害。所以,中国有很多谚语都是讲传的危险性,讲"病从口入,祸从口出"的道理,如"人言可畏"、|"直言贾祸"、|人生丧家亡身,言语占了八分"(明· 席文舆《蓄德录· 处世》)、"是非只因多开口,烦恼皆因强出头"、"舌为利害本,口是祸福门"、"口是伤人斧,舌是割肉刀"、"舌上有龙泉(剑名),杀人不见血"、"三寸舌害着六尺身"。因此,有的谚语主张,"逢人莫说人间事,便是人间无事人"。人们容易看到或喜欢讲座身边人的短处,转而相信远处的人和事,因此"墙内桃花墙外香","远来的和尚好念经"。
不但传者因怕话多招祸,而忌讳传,受传者也害怕传。比如,如果传的内容对受传者不利,甚至对其名声有很大损害,那就是"舌头下面压死人";如果传的内容是对受传者的褒扬,他也会担心。若是传他财富多,他怕露了富,招来嫉恨;若他是大臣或高官幕僚,传他功劳大,他害怕有人向皇上或他的上司进谗言,说他"功高震主"。因此不少人既图名又怕出名,有谚语云:"人怕出名猪怕壮","树大招风风撼树,人为名高名害人"。
(四)舆论的威慑性
三三两两的人们传递某种意见或信息,力量有限;如果是成百上千,甚至千千万万的人们传递同一种意见,力量就大了。所谓舆论,就是公众的意见。公众异口同声的表达某一种意见,形成舆论,就能形成比较强大的社会力量,有一些谚语、格言说明了舆论的不可抗拒性。如"众口铄金,积毁销骨"。天下人长嘴都要说话,谁也封不住,如"瓶口扎得紧,人口扎不住"、"坛口好封,人嘴难捂"、"拴得住驴嘴马嘴,拴不住人嘴"。
舆论有扬善惩恶的作用。如"路上行人口似碑",是说普通老百姓的嘴也会像碑文一样对人或事件作出公正的评论。"千人所指,无病而死",极言舆论之威力,说那些遭世人唾弃和痛骂的人,不得善终。连统治阶级也深知舆论之厉害,有一句格言是"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",说明防老百姓的嘴比防大江大河决口还要紧。
(五)传播的针对性
中国人对传播要讲究对象,有充分的、深刻的认识。"说话说与知音,送饭送与饥人"、"知音说与知音听,不是知音莫与谈"、"玉在荆山,非卞和不能晓;骥伏枥槽,非伯乐不能知"、"痴人面前不说梦"、"对矮人莫说矮话"。饮酒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好时机,因为酒精刺激大脑,使人兴奋,这时交流的许多思想障碍减少了,故有"洒后吐真言"的谚语。但是由于人们早就有"直言贾祸"的教训,于是人们又总结出新的经验,饮酒要跟知己、知音饮,"酒逢知己饮,诗向会人吟"、"酒逢知己千杯少,话不投机半句多"。
谚语讽刺那种不看对象的传播,是"对牛弹琴,一窍不通"、"对牛马而诵经"。有一个谚语,本是清楚地讲述了要看对象进行传播的道理,却发生了转义,这就是"见人说人话,见鬼说鬼话"。从传的原理来看,见人就是不能说鬼话,见鬼也不能说人话,否则,就会害人或者害己。但在实际生活中,这个谚语却带有贬义,是讽刺有的人见风使舵,前后不一致。
劝人、说服也是一种传播,但这也要看对象,"人微休负重,言轻莫劝人",这是说地位低下的人,是很难向地位高的人进言、劝告的。但是从获得知识和启迪的角度来看,人们最好是与比自己水平高的人交流,谚语说:"与君一席话,胜读十年书"。
还有谚语描述阶级社会中,由于等级和贫富悬殊,造成人们传播上的不平等现象,如"人贵言重"、"一言九鼎"、"王言如丝,其出如纶"(《礼·缁衣》)、"人微言轻"、"人贱言废"、"贫居闹市无人向,富在深山有远亲"、"衣服破时宾客少,识人多处是非多"。这说明,富人获得传播机会多,穷人获得传播机会少。
(六)传播对育人的重要性
古人认为,学习就是一种接受传的过程。许多谚语说明了人在成长过程中跟好人学好、跟坏人学坏的道理,如"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"、"龙交龙,凤交凤,老鼠的朋友会打洞"。而且人学坏容易学好难:"学善三年,学恶一朝"。为了改善接受传的环境,孟子母亲几次搬家,以便让孟子受到贤者的熏陶和影响,所以"昔孟母,择邻处,子不学,断机杼"的故事(《三字经》),广为人知。谚语还提倡人们多向有经验的老者学习:"若要好,问三老;若要精,人前听"、"不听老人言,吃苦在眼前"。
与人相处,是一种传,读书、看戏,也是一种传。这种传能产生很大的效果。"秀才不出门,能知天下事",是说读书人由于接受知识多,洞晓事理,不出门去亲眼看、亲耳听一些事,也能知晓世事。"老不看《三国》,少不看《水浒》"、"男不看《三国》,女不看《西厢》"。封建社会中,把《三国》看作教人奸诈的书,《水浒》被认为教人谋反,《西厢》被看作诲淫,故认为都是不能看的。这种理解当然不对。"花鼓摊黄唱十日,十个寡妇九改节",是极言戏剧对移风易俗所起的作用。只是这个谚语产生的时代,是对这种现象持否定态度的。今天,我们从可以这个谚语看到,我们的先人就认识到知识传播、文艺传播既可以给人以知识本领,又可以形成道德风尚,足见其对于育人的重要性。
(七)传播的说理性
就传播的内容来说,不外乎传递事实和传递意见。传递意见要想取得最佳的传递效果,意见就得符合科学和理性。传递意见的过程应该是以理服人的过程。中国有些谚语充分说明了传要有充足的说理性。"有斧砍得倒树,有理说得服人","有理走遍天下,无理寸步难行"。
"有理言自壮,负屈声必高",是说人若有理,说话时显得理直气壮,人若受委曲或冤曲,说话声音就自然变高了。
古人反对以势压人,主张以理服人。"势服人,心不然;理服人,方无言"(《弟子规》),就是说,以势压人,人家口服人,心里也不服;只有以理服人,人家才无话可说。
二、体现传播的若干特点
(一)坏事最容易传播
"好事不出门,恶事传千里","积善三年,知之不多;为恶一日,闻于天下",这意思是说坏事比好事传得快、传得远(当然这是相对而言,不能理解为芝麻大的事也比大快人心的好事传得快、传得远)。人们更容易传坏事,并不等于都喜欢坏事,而是因为坏事通常具有反常性,好事具有正常性。一个人在街上拾到一件东西,归还给前面丢东西的人,拾了东西还人,这是符合平常的道德规范的,没有什么可传的。假如这个人在街上偷了某件东西,被人抓到,就有了反常性,也就传开了。
由于社会中各种人的利益不同,各种坏事侵害的客体不同,所以就具体某一件、某一类坏事而言,并不是所有传播主体都乐意传,比如一个国家的当权者、一个社会的管理者,一般是不喜欢诸如社会动荡、动乱之类的忧讯传播的,封建帝王甚至斥之为"妖言惑众"。因此历来就有"报喜不报忧"、"隐恶扬善"等谚语和成语。
(二)人云亦云跟着传
人有从众心理,一种流言来了,就会有不少人跟着传,所以有谚语说,"鹦鹉学舌,人云亦云"、"一传十,十传百"。传得既广且快,"人口快过风"。传的人多了,相信的人也就多了:"一人传虚,千人传实"。原来是捕风捉影的事,后来却信以为真,就像"一犬吠影,百犬吠声",一条狗望到一个影子叫了起来,众狗也跟着叫起来。有谚语说,"流言止于知(智)者",就是了解真相,或者肯动脑筋,就是自觉停止传播流言。
(三)视觉比听觉更可信
人的视觉和听觉都是用来接受信息的,但视觉感受往往比听觉感受更亲切、更可信。许多谚语说到这个道理,比如,"闻名不如见面"、"百闻不如一见"、"耳听为虚,眼见为实"、"眼见方为实,传言未必真"、"口说不如身逢,耳闻不如目见"。而且,就见来说,"远观不如近睹",也就是远看的可信度又低于近看。
正是由于耳闻不如目见,电视的可信度高于广播,因为它比广播优越的是,除了都用了听觉以外,还动用了人的视觉,在同样的时间里,受众得到的信息比广播多得多。
(四)先入为主
在传播中,人们先获得的信息容易占据主导地位,来左右人们有关的知识。所以有成语"先入之见"、"先声夺人"。要改变这种"先入之见",就要输入更多、更强的与此相反、相异的信息。"恶人先告状",正是抓住了传播中的这一特点,企图以"先入之见",来控制诉状接受者的认识。
(五)少见多怪
人们对某种事没见过,或见得少,就容易纷纷议论,甚至大惊小怪。比如,一个人在一生中,好奇心最重的时候是少年时代。一个小孩子刚刚知道感知外部世界时,一切信息对他们都是新鲜的。许多事物,成年人对它们无动于衷,而小孩子却津津乐道这些事物的信息。故"少见多怪"这个说法概括了一个很重要的传播法则,少见就会多怪,多见就会少怪,最后"见怪不怪"。
(六)隐情、秘事不可传
中国关于私事、秘事不可传的古训甚多,如"人有短,切莫揭,人有私切莫说"(《弟子规》)、"知人秘事者不详"、"家丑不可外扬"等。还有许多谚语,如"打人莫打脸,揭人莫揭短"、"打人莫打人痛处,骂人莫骂人羞处"、"挖破纸窗容易补,伤人阴骘(此处指阴德)最难修",谚语告诫对人过去发生的有过失的事、丢脸的事、有难言之隐的事不能提,否则会给人造成伤害太大,难以挽回。
这些观念与西方隐私( Privacy)观念相一致。但西方人把保护隐私作为人权的一个内容来看待,侵犯别人隐私是侵犯人权。所以有"隐私权"一说。无论侵犯隐私会不会招来直接麻烦,一般都不去侵犯。但是,中国人没有隐私权的概念,似乎是因为从实践中总结出谈论别人私事、秘事,常会招致很大祸害的教训。所以一旦感觉到不会招致祸害,还是津津乐道谈论别人的隐私。
(七)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
出自《老子》的这句格言是说真实的话不华丽,华丽的话不真实。谚语说,"好话不好听","良药苦口利于病,忠言逆耳利于行",这是讲金玉良言往往不中听。"虎在软地上易失足,人在甜言里会摔跤","说嘴郎中无好药"。这是讲那些动听的话,往往对人没有好处。"千人之诺诺,不如一士之谔谔"(《史记》),这是说1000个随声附和的,不如一个据理力争的,这些谚语,在今天大众传播大显神通的时代,仍然放射着真理的光芒。比如,有一种说法,"千报诺诺,不如一报谔谔"。
(八)行为是最有说服力的传播
"止谤莫如自修",说明一个人提高自我修养,是制止诽谤和流言的良方。"言教不如身教"、"说一尺不如行一寸"、"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",说明自身的行动比语言更能产生带动人的影响。
三、如何对付传播的危险性和不可靠性
前面已经谈到,古人既认识到传播的普遍性、重要性,人类生产、生活离不开传播,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传播的危险性和不可靠性的一面。那么怎样来防止这种危险性和不可靠性对人们造成损害呢?这方面,谚语和格言同样总结了人们的智慧。
(一)善于识别不真实的传播
这里分几种情况。首先是谎言的传播。谚语"贼喊捉贼"、"说真方,卖假药"、"面上笑呵呵,心里毒蛇窝",教人们善于识别几种常见的谎言传播。谚语提醒人们,"贼口出圣旨"、"贼咬一口,入骨三分",是教人们防止做贼的栽赃诬陷。说谎者最怕当面对证,所以谚语说,"谎言只怕三当面","说谎不瞒当乡人"。
其次是自吹自夸。自吹和自夸都是对自己或自己的东西进行拔高式评价,也构成不真实的传播。"王小二卖瓜,自卖自夸","卖花人说花香,卖药人说药方"。但是,谚语提醒人们不要上当:"自说自好烂稻草"。
再次是挑拨性传播。谚语给进行这种传播的人画像:"口甜心里苦","佛口蛇心","豆腐嘴,刀子心"。谚语提醒人们善于识别他们:"来说是非者,便是是非人","歪嘴和尚念歪经"。谚语称赞和肯定不挑拨的人:"会做媳妇两头瞒,不会做的两头传。"
(二)少问闲事,远离是非
中国有大量谚语劝人少说、少传。由于"人在对面,心隔千里",所以要"守口如瓶,防意如城"、"话多不如话少,话少不如话好",最好是"见事莫说,问事不知,闻事莫管"。要练出这样的功夫:"饱知世事休开口,纵会人前只点头",特别是要做到事不关己,高高挂起,"不干己事不张口,一问摇头三不知",因为"知事少时烦恼少,识人多处是非多"。
(三)多说甜言,少出恶语
"一语伤人,千刀搅腹"、"言出如箭,不可乱发,一入人耳,有力难拨",是讲说出的话,特别是伤人的话,很难收回来。"顺情说好话,干直讨人嫌",成了人们容易得到的体会。"明人不说暗话"、"甜言美语三冬暖,恶语伤人六月寒"。有的谚语忠告为人要正派,不能随意议论他人或暗算他人:"人间私语,天闻若雷;暗室亏心,神目如电"。也有一些谚语告诫人们不要惧怕善意的批评:"言者无罪,闻者足戒"。
(四)跟贤德之人交朋友,创造一个良好的传播环境
贤德之人不会乱说乱传,因此跟贤德之人相处,对自己不会有害,只会有利,所以有格言说,"居必择邻,交必良友"(明代《名贤集》)。这是因为"人伴贤良智转高","一人吃斋,十人念佛"。"能亲仁,无限好,德日进,过日少。不亲仁,无限害,小人近,百事坏"(《弟子规》)。这是说,如果亲近仁者,就有很大好处,德行日益增进,过错日益减少。不亲近仁者,有很大坏处,坏人就在接近你了,什么事都会变得糟糕。
(五)说话要讲信用
"大丈夫一诺千金","言出如山","一言既出,驷马难追","君子无戏言","言必信,行必果",都告诫人们要信守诺言。可是要人们都信守诺言也不容易,"世事难拼一个信,人情常带三分疑"。
作者:孙旭培
评论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