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CO内心省思
马来西亚从18日3月2020年开始实施了MCO(Movement control order),以应对Covid-19爆发的疫情,直到今天已经20天左右,这种政府大规模限制行动的的情况,感觉体验上还是挺复杂的。
为了减低中招风险,我当然也是尽量避免外出,只能宅在家,前两个星期,几乎是为所欲为,想追剧就追剧,想玩游戏就玩,想睡就睡,结果生活规律是一团糟,有时通宵熬夜到早上才睡,有时喝咖啡过量失眠就干脆不睡继续追剧到隔天下午才睡,然而....这种奉旨宅在家的情况,我开心吗?结果还是否定的。
曾经觉得也许吃饱睡,睡饱吃,不必工作的生活肯定很愉快,但实际体验下来,其实只是对平时繁忙生活的一种心理反弹,太过清闲后,内心就显得更为空洞,追再多剧,玩再多游戏,也塞不满空洞的心灵。
直到最近公司开始低调偷跑,生活又开始繁忙起来,各种的不适应又开始。但渐渐发现一个事实,如果内心没有笃定的生活目标,时间再多都是枉然,而工作的繁忙只是一种逃避现实的理由,放工后用剩余的时间去“疏解压力”,结果就是和宅在家的时候一样,追剧,游戏,各种颓废。
尤其是这种Covid-19疫情爆发,全世界笼罩着死亡恐惧的时候,反思人生意义的情绪就更为强烈,如果我不幸中招,因此而死掉,反思活了34年的人生,我有什么遗憾吗?答案也许是空洞的,我甚至无法确定自己为什么要活着,无依无靠,家人都是漠不关心,生活也没什么目标,每个月也只是苦苦挣扎赚钱生存下去而已,真要说遗憾的话,倒不如说我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大的遗憾。
但仔细深思,我对人生有什么期待呢?发达致富过着胜利人生吗?结果看着无情的病毒夺走生命,就能切身体会功名的追逐是多么的虚幻,而且目前宅在家的情况不就模拟了有钱有闲的状况吗?如果假设“有钱后”会怎样?最终的行为依然是追剧,游戏,各种颓废,那我为什么要兜那么大圈子去享受目前就在做的事情?
在实践极简主义的过程里,除了丢弃多余的杂物,仿佛内心也在丢弃了多余的欲望,似乎越来越了解每个欲望背后的心理机制和原因。但去芜存菁后,依然没发现生命中有什么特别想要的目标和理想,反而多了空洞感,人生不过一场空的感觉挥之不去。不久前听说一则八仙吕洞宾的故事,据说这位全真派祖师,曾经也有段上京考状元的故事,但结果考了22年都不上榜,后来当他四十多岁再次上京扑考时,在途中用餐时遇到一位老道士,他们相谈甚欢就饮酒互聊心事,而吕洞宾聊着聊着就喝醉睡倒了。
而之后吕洞宾就真的考上了状元,随后30年平步青云,做了大官,子孙满堂,富甲一方。但后来在一次皇帝的寿宴上不小心说错了话,却被皇帝抄家,扁为庶民,发配边疆。吕洞宾带着家人绝望的走在荒无人烟的路上,不禁反思自己的一生,功名究竟是一场空。然而,此时他却朦胧的睡醒,发现自己回到30年前和老道士喝酒的地方,原来...这不过是南柯一梦!?
从此,吕洞宾就追随老道士学习道藏,后来创立全真派,化名纯阳子,并留下《太乙金华宗旨》这本著作。然而,还有段不为人熟知的事情就是,心理学家荣格机缘巧合之下拜读了这本书,然后翻译出后来那本《金花的秘密》,把晦涩难懂的道家理论展示在世人面前。
这故事似乎在提醒我一件事情,别总在想发家致富,也许我的灵魂来到这世上,本来就不是为了体验这些,我仿佛觉得,我的灵魂选择了Hard mode人生,就当前走过的那些崎岖道路,似乎都印证了我必须在磨练中成长,而不是逃避磨练。表层自我不过是社会理性的产物,表现出的欲望不过就是吃喝拉撒和性,而深层的自我意识,则牵涉灵魂设定的功课,有时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“生活目标”就能解释,遇到的挫折和灾难,感受到的喜悦或热情,无一不是推动命运齿轮的关键,而思考是廉价的,不过是大脑用记忆去模拟场景,思考很难去领悟不存在于记忆中的事情。
如果仔细观察,不禁莞尔,为什么我总会不自觉的接触到奇怪的书籍?奥修,克里希那穆提,阿纳斯塔夏,塞斯资料,很多人一辈子也许都不会听过这些名字。如果说灵魂想要我走求道之路,那似乎一切也就说得通了,独居得像隐居的出家人,极简主义得像和尚,就算不想承认,其实也已经在不知不觉走在“非主流”的人生。可能内心的抗拒,源自不自信,和世俗观念的迷信,总觉得像其他人一样努力赚钱,成家,生小孩,那才是人生,但同时内心又深刻的觉知,这种“复刻人生“,根本不是我想要的。
也只有在写作时,感觉内心清澈;也只有在阅读时,感觉充实。坚持这样也不错,为什么要用各种游戏,各种颓废来麻木自己呢?也许觉得内心空洞的原因,不是因为生活没目标,而是我一直逃避真正想做的事情。
评论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