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来,我从来没活过。
为什么一直觉得人生很压抑,很焦虑,总是各种忙?原来…我从来没活过。
脑海里不断浮现各种批评,"你连一份工作都做不久","你懒","没用的人",于是多年来…我就一直逃避这些不尽真实的歧视,就算赚了些钱的时候,也会消耗在安抚自己的自卑感,过度举债去买车,和买一些毫无意义的奢侈品。在阅读《阿纳斯塔夏》时,那种回归田园隐居的生活让我不断思考,这是不是人类该有的生活方式呢?后来在某一段,男主询问阿纳斯塔夏人们是不是都该搬进森林住时,阿纳斯塔夏是这么回答的,如果你把城市给弄得乌烟瘴气了,你搬去森林住,那你迟早也会把森林变得乌烟瘴气,也许你会说...你搬去森林就是为了改变自己啊?那为什么...你不能在城市做出改变?而需要搬到千里之外的森林里才能做出改变呢?“人们,该先净化自己的内心”,阿纳斯塔夏是这么说。
表面上看似有点奇怪的言论,毕竟大部份人也会觉得换个环境,就会比较有动力去改变自己。反观我自己,就是换了一个又一个环境的人,但非常遗憾的,就算已经远离一切亲情友情,一人独居多年,我始终无法欺骗自己,我的脑海里依然会想起那些人的嘴脸,那些言语伤害,那些情感伤害,就算我逃到天涯海角,深深的烙印依然留在我心里,我的身体可以远离到千里之外,但我的思维依然被禁锢其中。所以说...这些年的尝试,都是失败的,就算我逃到只剩一个人的地方,或到喜马拉雅山上去,结果依然在活别人的眼光下,各种压抑,各种焦虑,形影不离,更糟糕的是....我已经活在“我想象的别人眼光下”,就算已经没有人看见我,已经没有人可以约束我,我还是活在一种自己创造的限制里,觉得自己不该这样,不该那样,别人“也许”会怎么看,怎么想。结果是,我从来没有深入的了解自己,我想怎么活?
环境只是内心的投射,这是一个关键的了解。如果你在城市种花种树,那么城市也可以是森林;如果你在森林过着如苦行僧般的日子,逃避曾经在城市犯下的错,那么你只是在自我惩罚,你的心依然活在当初那个城市,区别只是你的肉体被分裂出来活在另一个地方。
感觉上,我的人生终于来到一个点,是一种思维的分水岭。我非常讶异住了三年的城市,我游历过的地方甚至比游客还来得少。于是我开始探索,爬没爬过的山,吃没吃过的美食,走没走过的路。我终于明白什么是生活,而生活是从"心"出发的,如果依然迷失本心,那么就会觉得生活索然无味,能做的只是麻木的生存下去。
我觉得...爱好,梦想那些也是这般道理,要过滤掉一切社会加诸于你的意识形态是不容易的,我们自以为喜欢做的事情,难免都源自某些“成功学”的心理暗示牵引,切确的说....去发现“毫无意义”却感觉很享受的活动反而是容易切入内心的渠道。就好象有些人喜欢跳舞,因为感觉内心深处因此找到自信,那么意义就不是跳舞本身,也不是舞者能不能成为她的职业的问题,而是这种自信的心灵之光也许就是她和灵魂失去联系的拼图之一,说得直白点,她这辈子能不能成为知名的舞者一点都不是重点,重点是怎样将内心这种自信的品质活出来,而不是总是灵光乍现的偶尔去感受,然后又回归自卑怯懦的现实里。
而以这种观点去推论,我发现我的爱好已经变成是爬山,原因似乎是亲近大自然感觉心情特别好,我自己的解释是疏解压力。但如果更仔细的思考,其实这种享受正是源自错误的现实生活,如果没有加诸各种“成功”压力给予自己,没有苛刻的要求自己成为怎样的人,疏解压力也就不需要了。换句话说,喜欢爬山,倒不如说是喜欢逃避现实中的自己,偶尔解放一下灵魂,但一旦下山,又快速的把灵魂塞回深处。
有点难以置信,以这种近乎变态苛刻的方式和自己相处,自己还能不疯掉,又或者说...也许这世界就是巨大的疯人院,于是人人都觉得自己很正常,也觉得内心的矛盾,自我分裂都是一种常态。但我决定开始学习这一新的现象,好好的去静思,和灵魂建立深度联系。
评论
发表评论